发布时间:
2025-06-03 14:37:20
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工信厅副厅长黄宝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在碳达峰碳中和方面所制定的★★◆★★“1+N★■★■■”政策体系及其配套措施是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系统化部署★◆,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转型★★★,提升我国绿色竞争力■◆★■,促进生态环境改善效果得以巩固。
二是加快建立标准体系■★。及时研判发达国家零碳经济政策最新动态以及对我国零碳经济产业的影响,积极参与能效、低碳等领域国际标准制定和修订,强化国内标准与国际接轨,推动碳核算方法互认,探索建立绿电抵扣碳配额机制,加快转化先进适用的国际标准,帮助企业在对外贸易中拥有国际化的核算标准和统一的数据输出接口◆◆。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8日讯(记者 杨秀峰)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围绕碳达峰碳中和作出系列部署,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如期实现‘双碳■◆◆★■■’目标■★◆,仅靠现有技术是不够的■◆★。科技创新是推动碳中和碳达峰的关键变量。”黄宝荣分析指出★■■★,现行的降碳路径和模式是基于现有技术条件下的成本最低■◆■■★、转型难度最小的路径★◆■◆★◆,一旦科技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现行的降碳路径将会发生颠覆性变化。与此同时★■★★,还要加快完善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建立产品碳效标准◆■、加快建立地区协同推进机制。
一是加快建立统计核算体系。按照科学规范★◆★★、符合国际惯例、准确性高的原则,加快推动建立健全地方◆★、行业、企业◆★、产品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提升碳排放监测、计量和核算能力,加强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建设★■★◆■,推动实施碳标识认证制度★★★。
三是加快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按照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战略思维,建立“碳账户★★★”体系■■★,由绿电输入省份将绿电指标折算为经济价值补偿新能源输出省份,稳步提升绿电的生态效益,促进中东西部共同构建能够反映绿电效益的生态补偿机制■★◆◆■◆,助推全国实现能源消费结构绿色低碳转型。
“总体上看,我国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主要挑战,可以用‘三个不健全★◆■★■★’来概括◆■。”黄宝荣表示,一是统计核算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为现行的碳排放统计仅明确了区域级的核算方法■■◆■◆★,行业级和产品级无法精准量化★◆★■,导致低成本和低难度降碳路径不明确■◆★◆。二是标准体系不健全,表现为我国产品碳足迹标准体系少,在应对国际碳边境调节机制时◆◆,没有对应的机制予以谈判,导致被动应付。三是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比如◆★★■◆,目前西部绿电富集地区向中东部地区输送绿电,有力支撑了中东部地区绿色低碳转型,但电价按照当地火电价格核算,绿电的生态效益没有得以体现◆■■。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科学把控工作节奏◆◆◆,突出整体性、关联性和协同性★◆★。针对我国◆◆◆◆★“双碳◆■■■◆★”目标目前存在的挑战,黄宝荣建议,采取“三个加快”措施:
“然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能源◆★★、化工、冶金★◆■◆■■、建材等高耗能、高排放■■★、资源密集型产业带来了巨大挑战。◆★★■”黄宝荣表示,这些行业碳排放量大★■,尽管我国在钢铁★◆■■■、原铝、水泥熟料等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在石化★◆★■、芯片★★■■■、合金材料等高端制造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要在2030年前达到国际领先,面临和时间紧迫的双重压力★★★★■◆。因此,这些行业需要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升能效水平■★,降低碳排放强度,以适应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