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06-03 14:37:39
“工业部门是我国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最主要的领域。工业低碳转型对于实现‘双碳■★◆’目标是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说◆★。
5月28日,在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的发布会上,一组二氧化碳排放量数据引起现场专家们的关注:2022年,工业部门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68★◆★.5%。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名誉院长王金南解释,钢铁■◆★■■、水泥、石化、化工等高碳行业的生产工艺各异,排放特征各不相同◆■■★★,减排路径差异显著。要实现这些行业内部的多元技术路线改变★★◆■★■,不能★■◆◆◆“一刀切”★◆■◆■◆,而要针对每个行业的特点深入研究,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设计◆★★◆■■。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严刚也有类似的观点◆◆■,◆◆■■“从全球来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制造国。开展中国工业行业的碳中和技术研究至关重要。■■◆”
基于对钢铁◆◆★★■、水泥、有色◆◆◆◆■★、石化、煤化工等领域的70余家企业的调研和20余位专家访谈■◆,《中国碳中和目标下的工业低碳技术展望》报告建议★■■◆★,通过规划部署工业碳中和关键技术一揽子重大工程■■,持续强化碳市场对工业碳中和技术的激励作用;通过科技专项加快碳中和共性技术的研发突破与示范推广,构建有利于碳中和技术发展的财税政策支持体系,加快部署产业化路径清晰★◆◆■、减排潜力大的共性技术,推动中国工业部门迈向高质量、可持续的绿色转型◆■★■★◆。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处长张贤建议◆★■,未来要从体量★■◆、结构★◆■◆、技术基础三个层面考虑工业流程的技术优化路径,一方面在技术的研发和部署上做好技术保护,另一方面要与国际技术竞争赛跑★★■◆,完成技术的超前布局,此外还要搭建完整的技术体系去解决工业生产中碳排放的问题◆■★。
以钢铁行业为例◆◆◆■■,作为碳排放的◆■◆◆“大户”,其内部生产工序极为复杂。严刚和团队做过一项工艺改造方面的调研◆★★。基于技术和成本的综合分析★◆◆◆■,团队对钢铁行业实现碳中和的未来技术路径开展研判★★■■◆■,即在2040年前■■,钢铁行业的低碳转型以电炉钢和能效的提升为主,而进入2035-2050年之后◆◆,氢冶金技术和长链条耦合、高炉喷氢加CCUS技术(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会进入加速布局期◆★◆★★★。到了2050-2060年期间,钢铁行业技术则将进入CCUS兜底期。除了钢铁行业之外◆★★★◆■,水泥、化工、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领域都需迎接低碳转型的◆◆“大考”。
《中国碳中和目标下的工业低碳技术展望》报告提出,要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并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意味着工业部门的减排幅度需达到90%以上。
◆■“这不仅需要颠覆我国传统的发展模式★★◆★,打破旧有的思维定势和生产方式,还要在技术演进与技术经济可行性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王金南说。
◆■★■“科技创新是工业低碳转型的核心驱动力。”贺克斌建议■★■★,要借助国内工业技术的绿色转型的命题完成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提高新质生产力,为世界的绿色低碳减碳发展做出积极贡献。